收缩
  • 银器展厅
  • 艺术铜钟展厅
  • 铜艺雕塑展厅
  • 青铜器展厅
  • 景泰蓝铜器展厅
  • 宗教用品展厅
景泰蓝文化
  景泰蓝文化 景泰蓝,历史上称为珐琅器,工艺上称为铜胎掐丝珐琅。在明朝的景泰年间(1450-1457),这项工艺已经十分成熟,尤其是蓝色釉料有了新的突破,像蓝宝石般浓郁的宝蓝,高贵华美,所以,被称为景泰蓝。这一古老的艺术瑰宝发展到现代,虽然景泰蓝作品已是各种色彩具备,但仍然沿袭着习惯称谓景泰蓝。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是先用紫铜制胎,而后用细铜丝轧扁后,以手工掰成各种花型图案,先掐、后焊,让其牢固地贴在紫铜胎体上,再加上各色珐琅釉料,经过烧制、磨光、镀金等多道工序后,才能最终完成。景泰蓝的制作工艺,既运用了青铜和烧瓷的传统技术,又吸收了传统绘画和雕刻的技法,制作而成的工艺品具有浑厚凝重、富丽典雅的艺术特色。有关景泰蓝这种工艺的起源,由于历史文献记载不足而且缺少具有
  有关景泰蓝这种工艺的起源,由于历史文献记载不足,而且缺少具有可靠年款的制成品作为断代依据,所以专家学者的看法多有不同,目前尚且难以定论。目前最集中的看法有两种其一,景泰蓝的工艺起源于中国。早在春秋时期,越王勾践剑的剑柄上就已经嵌有珐琅釉料;满城出土的汉代铜壶,壶体上也用珐琅作为装饰;日本正仓院所藏的唐代铜镜,镜背面的花纹上就涂饰着各色珐琅。中国金属工艺中,珐琅的运用历史悠久,只是由于种种原因,这种工艺制作没有得到继续的发展,直到明代,才迎来了它的繁荣时期。其二,景泰蓝工艺在我国的出现始于元朝。忽必烈西征时,这种工艺从西亚的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,首先在云南一代流行,以后受到京城人的喜爱,得以传入中原。
  据《新增格古要论古窑器论大食窑》记载大食窑出于大食国。以铜作身,用药烧成五色花者,与佛郎嵌相似。尝见香炉、花瓶、盒子、盏子之类,但在妇人闺阁之中用,非士大夫文房清玩。世又谓之鬼国窑,今云南人在京多作酒盏,俗称曰鬼国嵌,内府作者,温润

可爱。我国古代的工匠们很快地掌握了大食窑的制作技艺,并结合我国本土的传统工艺技法,几经改良,制作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崭新的金属胎掐丝珐琅器景泰蓝。此时,珐琅的译名有十几种,如佛林、佛郎、发蓝等。

  以上两种看法对于景泰蓝工艺的起源虽有很大的分歧,但其中有一点则是相同的:这种工艺并非始于明朝的景泰年间,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元朝甚至更久远的年代。另外,学界也公认:景泰蓝能在短期内有极高的艺术成就,主要原因是元末明初,中国已经具备了成熟的铸铜等冶金技术以及玻璃、琉璃的制作技艺,且掌握了控制煅烧的温度,为景泰蓝工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。明清两代,景泰蓝工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,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领域中的一枝奇葩。